地址:武漢市長江日報路77號投資大廈
郵箱:mail@whfhg.com
商務部5月14日公告稱,已將制定融資租賃公司、商業保理公司、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。這意味著,超過2萬家的類金融機構監管權統一成定局,行業將就此告別多頭管理。
市場人士認為,監管統一是件好事,這有利于促進行業規范發展,也有利于金融穩定發展。
監管權統一落地
對于融資租賃等公司的監管權統一,業內早有預期。“這不僅有助于引導行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,更重要是有助于維護金融穩定。”某大型融資租賃公司高管表示。
一些機構人士認為,在當前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,這也是監管加碼的體現。我國融資租賃等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“開閘”以來,一個顯著特征便是處于多頭管理局面。以融資租賃公司為例,按監管主體不同大致可分為:金融租賃公司,歸口銀保監會管理,為持牌非銀行金融機構;融資租賃公司,為一般工商企業。其中,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由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審批,外資則向商務部備案。
而數量眾多的典當行和保理公司主要歸口商務部管理,由各地商委進行相關確認工作。
在實際*作中,上述機構的新設、變更審批等都在地方。例如,上海地區典當行業管理,涉及兩張證書:一是典當業務許可證,管理權限在上海商委;二是上海市公安局下發的特種行業許可證。
“融資租賃等類金融機構均涉及債權,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,理論上,就應當納入銀保監會監管范圍。”某大型融資租賃公司高管認為。
正是因為監管主體不同,導致行業在準入、監管細則、發展機制上存在不少差異。行業內早有統一監管的呼聲。
行業發展待規范
融資租賃、保理和典當行業,近些來擴張迅猛,市場參與主體眾多,數量龐大,尤其是融資租賃企業。
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,截至2016年末,我國融資租賃企業數量為6158家,增幅為70.3%;資產總額21538.3億元,突破2萬億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32.4%。
截至2017年末,商業保理法人企業及分公司共8261家,比2016年增長48%,實際開業約1600家,業務總額達到1萬億元,融資余額約為2500億元。
典當企業雖然數量龐大,但是資產和余額增長緩慢,面臨困境。截至2017年末,典當企業共有8483家,資產總額1668億元,同比上升1.3%,典當余額963.7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加6.4億元,同比上升0.7%。
然而,擺在監管部門和行業面前的問題是,這些數量總計超過2萬家、看似枝繁葉茂的公司,大多未開展實質性業務。從商務部2016年全國風險排查情況來看,融資租賃公司中,大約七成為空殼公司,少數企業存在失聯、超杠桿經營等問題。保理公司情況亦類似,近八成未開業,部分公司處在失聯狀態。
北京金誠同達(上海)律師事務所彭凱律師說,部分機構不同程度與“網絡借貸”、“互聯網資管”業務掛鉤,近期還在車貸業務中閃轉騰挪,充當不良資產通道。如今監管權統一只是第一步,未來將對一些行業亂象進行整頓。實際上,近來對相關機構的牌照審批已經收緊了。
監管主體或落在地方金融局
業務經營和監管職責劃轉的具體*作方案,目前并無進一步消息。
業內人士認為,可能會參考小貸和融資擔保公司管理方式,由銀保監會進行業務指導,地方金融辦承擔具體監管職能。
對于融資擔保行業,現由銀保監會牽頭的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,負責擬訂融資擔保監督管理制度,部分審批權在地方金融監管局,還有些在地方工商局。
業內人士表示,劃轉后的監管職能如何設置等問題,需要更細致的方案,可能會從準入門檻、資本金、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。